
2017年3月1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非洲社會科學研究發展理事會合辦、亞的斯亞貝巴大學協辦的“高級別工業化、城鎮化與中非合作研討會”在亞的斯亞貝巴舉行。工業經濟研究所黃陽華副研究員隨行赴非洲參與調研及研討會。調研歸來,未盡之言撰成此文,由本網站獨家代發。
前研后語
工業化是不斷提升動手能力
文 / 黃陽華
我們已經把發展視為常態,對發展的結果常常采取“難道不應該是這樣嗎”的思維,常常不思考“為什么是這樣”和“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這大概就是長期工業化對制度的塑造功能。
走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街頭常有穿越之感,塵土飛揚的路上常見前蘇聯產的“老爺車”,也有牧民騎馬飛奔而過,像影視劇里面數十年前的場景。在平行世界里還有近十億人的基本發展問題遠未解決,而主張“大推動”工業化的經典發展經濟學已被邊緣化,以至于全球大量貧困人口面對發展有心無力,最后因看不到發展的希望,陷入窮困陷阱。

經典發展經濟學衰落的主因有二:一是實踐上諸多發展中國家采用過進口替代模式,“失敗”的案例較多。模式的失敗被視作理論的失敗。二是以尋租理論和信息經濟學為基礎的新古典發展經濟學在微觀層面對發展政策經濟合理性的批評,主張以市場機制為基礎配置資源。
然而,試想一下,在一個沒有工業制成品,沒體會過工廠制度,沒見過工業生產方式,沒有工人階級,沒有實業家的前工業化國家,市場價格機制和以此為基礎的比較優勢僅在理論上存在,缺乏可操作性。而發展歸根結底是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什么產業活動最能提高動手能力就應該發展什么產業。
所以,這些國家不應該是按照比較優勢發展農林牧礦業,而是從低端制造業開始,不斷提升動手能力。這是因為:制造業是持續技術升級的載體,動手能力的積累主要是在制造業領域;制造業是展示現代生產方式的櫥窗,需要教會一兩代人什么是效率和管理;制造業是提升政府發展能力的訓練場,以產業的現代化推動政府職能的現代化。
多數非洲國家現在連基本的動手能力和學習機會都沒有,也導致中國在非洲的很多項目當地人很難有參與感,中方按照中國發展的邏輯所設計的項目當地人常常理解不了,更不懂利用,反而不斷提要求甚至抱怨。這些問題終究是工業文明和前工業文明之間沖突和誤讀所造成的,需要我們以他們的思維和理解力重新講述中國故事。

照片/黃陽華
編發/王磊